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臺南水故事18 關廟區─大潭埤(四)東勢里的古井

 (撰文:陳秋伶)

 

  關廟大潭埤旁的東勢里跟松腳里一樣,仍保有許多口古井。在旺萊路清水祖師廟的對面,有間很特別的鐵皮屋工作室,裡面擺滿了竹編盾牌,正在裡面工作的是國寶竹編工藝師「翁明輝」先生(圖1),距離工作室幾公尺之遙就可看見一口古井,是「楊家古井」(圖2)。由於來訪兩次都沒遇到楊家古井的主人,只好問翁師傅關於這口井的由來與傳說。

 


  翁明輝,1935年生,關於過去的用水,他說以前這裡的人都是用井水,去井擔水回家使用。至於楊家古井,這裡的人都叫它「跤背井」(跤背:腳底板)。由來是早期楊家的人要去別人家的井擔水,但對方不讓他們擔,於是為了要造一口自己的井,努力製作「跤背帶」販賣,因為以前的女人有使用「跤背帶」纏裹小腳,之後靠賣跤背帶存夠了錢,終於在自家前開了這口井。

 


  據鄉志與南瀛古井志的記載,當初楊家本無井,用水要去旁邊方家的井擔水,遭到方家ㄚ嬛敲破汲水用的水桶羞辱,因而努力以手工製作纏腳布販賣存錢,終於得以如願開鑿自己的井,並歡迎其它鄰居來取水,廣結善緣,傳為佳話。在清水祖師廟前的居民也說,這口井的水質很好,曾有商人專門到此取水製作豆腐、豆花販賣。(資料來源:《濃濃關廟情‧戀戀香洋風》)

 


 1、國寶級的竹編工藝師翁明輝先生,2015/03/18,陳秋伶攝

 

 

2、東勢里旺萊路清水祖師廟對面的楊家古井,2015/03/18,陳秋伶攝

 

 

  第二口是「江家古井」(圖3),隱身在民宅的飯廳中。受訪者是1932年生的「江盧改」女士,她說這口井年代最少有超過一百年了,幾十年前要起厝才蓋起來,但沒有填平,裝電動馬達抽裡面的井水到後院洗衣服(圖4),可是前陣子(井水接到後院)埋在地下的管線破了,被水溝水滲入,有臭味,暫時就沒在用了。

 


  她記憶中這口井以前的水質很好,很甘甜,是用來吃的。附近的住戶都到江家這口井汲水、擔水,有時半夜還有人會來擔水,聲音很吵!一大早時婦女們就到這排隊等擔水,大家一起聊天,很熱鬧!有自來水後,就沒用井水了,剛好他們家要蓋房子,就把井蓋住,但仍保留著,不忍毀掉。

  

 

3、隱身在民宅中的江家古井,2015/03/18,陳秋伶攝

 

 

4、江家古井中的水透過電動馬達將水抽至後院洗滌用,2015/03/18,陳秋伶攝

 

 

  江家門外有幾位老人家聚在一起乘涼聊天,聽我詢問過去的用水情形,大家很熱心地將過去的記憶跟我分享。他們說,以前都用木桶去古井擔水,後來有輕銀(亞鉛)的桶子,一天一家人的用量需要擔至少四至五趟,約300~400斤的水,一個大甕缸可以裝差不多400斤的水。水也不一定會每天擔,用完就去擔。

 

 

  以前水都要很省著用,大家都不太洗澡,要洗澡的話都是用一個面盆,放入熱水,大人小孩一起洗。一面盆的水可以洗好幾個人,是用毛巾擦洗,洗到整個面盆的水都變黑才丟掉。現在的人一次洗澡的水量,差不多就是以前全家人洗澡的水量,以前一家的人口都差不多在十個左右,甚至有超過十個。以前大家都要四處找水,如果這口井是乾的,就要趕快再去找別的井看有沒有水可以舀。為了怕太晚會舀不到水,大家都半夜就起床去擔水,差不多50~60年前都還是在擔井水使用。

 

 

  當天在東勢里找古井時是禮拜三,巧遇一位五甲國小三年級小學生,剛好下午不用上課,看見我在到處找東西,便好奇詢問我在找什麼,聊著聊著便自願充當地陪(圖5),帶我穿越在巷弄間尋找古井,有了他的幫助整個下午找到了七口古井。當要尋找江家古井時,小學生說:「這口井就在我阿祖家!」,接著帶著我來到江盧改女士家。

 

 

5、一個下午帶著我找到七口井的江姓小朋友,現在應該長大成人了,2015/03/18,陳秋伶攝

 

 

  當天找到的最後一口井,主人還有在使用,江姓小朋友看到旁邊有繩子與鉛桶,便躍躍欲試想要「汲水」,就跟主人商量讓他體驗一下(圖6)。他很興奮地說,這是他第一次取古井水,但取了兩桶水後,就喊累了,然後一溜煙人就不見了!還好我知道他的阿祖家,過了幾天後,我帶了小禮物去送他,感謝他的幫忙。

 

 

6、江姓小朋友取古井水的初體驗,2015/03/18,陳秋伶攝

 

 

  最後要介紹的是在四維街72巷的「郭家古井」(圖78),受訪者1935年生的郭女士因不識字無法具名。郭女士出生於此,也嫁於此,因此這口井可以說她從小至今使用一輩子了。她說,這口井確切的年代不清楚,但在她出生前就有了,目前僅用馬達抽水出來澆花、洗東西而已。她回憶起這口井的水質很好,吃起來會甘甜,附近的這幾戶人家都是使用這口井的水。井使用一陣子就會有淤土,必須請人下去清,把土挖出來。如果井沒有人在取水了,就容易淤積,出水量會越來越少,水位會變淺。

 

 

  她又說,鄉下地方的人認為井是有「神」的,雖然沒有在祭拜,但比較不會輕易把井毀掉,尤其是老古井,即使沒在使用了,也大多只是將它蓋起來,避免有人跌落進去。通常比較老的井是用磚頭造的,比較年輕的井多用水泥做的。這口井如果水量不夠用時,附近的人就會改到清水祖師廟對面的井(楊家古井)取水,那口井的出水量比較大。

 

 

  郭女士感嘆地說,現代人的生活比較富裕了,用水都很浪費!以前用水都要到古井取水、擔水,如果井底淤積嚴重,水出得很慢,用水桶下去舀水都只能舀起一點點,就要舀很多次,真的很辛苦!

 

 

7、郭家古井,2015/03/19,陳秋伶攝

 

 

8、郭家古井,2015/03/19,陳秋伶攝

 

 

 

  東勢里中尚有其它口古井,因當時沒找到適當的受訪者,暫時僅做影像紀錄(圖9-13)。關於古井的用水記憶,目前60~70歲以上的人還有親身體驗過那段辛苦找水、汲水及擔水的生活,但之後呢?當長輩們逐漸離開,跟古井沒有記憶連結的後代子孫,未來是否還願意將古井保留下來?這些長期保留下來的地下水源,除了過去的生活記憶,也是優良的儲備水源(想想萬一發生地震或戰爭而有自來水中斷的可能性),如果不受重視而一一被毀,將是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希望大家能重視身邊常民生活的文化資產,將祖先們的生活軌跡與可能的救命水源保留下來,將屬於這塊土地與人們的文化記憶傳承下去。

 

 

9、關廟區東勢里有間很美的「方家古厝」,2015/03/18,陳秋伶攝

 

 

10、方家古厝旁的古井,裡面已被丟滿雜物與石頭,看不到內部,2015/03/18,陳秋伶攝

 

 

11、在離江家古井不遠的民宅後院有一口還在使用的古井,2015/03/18,陳秋伶攝

 

 

12、東勢里的另一口方家古井,據說年代已久,2015/03/19,陳秋伶攝

 

 

13、這口古井內部,有著古樸且橘黃色的磚,十分美麗,當地居民利用抽水馬達持續使用井水,用於洗滌澆灌,2015/03/19,陳秋伶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