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0日 星期一

臺南水故事22 關廟區─許厝湖:許厝湖埤、陳家古井、陳家埤塘、潭底(新光里)

 (撰文:陳秋伶)


  許厝湖位於新光里的西北邊,鄰近新化區與龍崎區,是農業型的聚落(圖1),據當地居民說,全盛時期曾有三百多戶,但在時代變遷下,人口外流嚴重,現在剩不到五十戶,且多為老人住在這裡,以種竹筍與鳳梨為生。許厝湖以「陳」為大姓,聚落裡主要的信仰「中壇元帥」就設在陳家古厝內。許厝湖村莊有一口「許厝湖埤」,大約有三甲多,後來被分隔成兩池(圖2、3),是過去許厝湖村莊周邊農田主要的灌溉埤塘,目前荒廢不用,有一養豬戶將廢水排入埤中,埤水呈現青綠色優養化的情形,旁邊的竹筍田會抽埤水灌溉。



圖1、位在新光里西北角的許厝湖,是個靜謚的山邊聚落,2015/04/13,陳秋伶攝



圖2、許厝湖埤被隔成兩池,這口是大池,2015/04/13,陳秋伶攝



圖3、許厝湖埤的小池,2015/04/13,陳秋伶攝


  許厝湖埤旁有另外一口埤塘,在此寫為「陳家埤塘」,是在農業全盛時期,許厝湖埤水量不敷使用時,陳姓家族再另闢的灌溉埤塘,目前也是荒廢不用,有陳家子孫在旁設養豬場,廢水排入埤中。許厝湖還有另一口埤塘,叫作「潭底」,就在村莊旁,以前是農田,後來因人口增加對建材的需要也大增,需要挖土製作土角磚蓋房子,田土被挖走後形成的低窪地,在下雨過後便成了埤塘,目測範圍不到一甲大,目前有人承租在養魚。


  首先受訪的是1940年生陳水益先生(沒拍照),竹筍農,雖然年輕時就搬離許厝胡,但田地仍在此,每天都回來種竹筍,收成帶下山到台南市區中華路的兵仔市賣。請他回想以前在許厝湖與用水有關的生活。


  他說現在許厝湖埤已經是死埤,沒在用了,因為都沒有在種稻了,現在都種鳳梨,不需要用什麼水。以前布稻仔都要用埤水,埤有連接一條圳溝,要灌溉就放水到田裡,常要花錢去清圳溝,而且水從許厝湖埤要繞一座山才到田裡,維護的成本很高,所以自從有馬達可直接抽地下水後就不用埤水了。許厝湖埤的水源是儲存雨水,自己不會出泉。對於許厝湖埤,陳水益印象最深刻的事,小時候牽牛去埤邊,想要下去洗澡,不知水深,下去差一點溺死,剛好有人看到才把他救起。


  以前的生活很辛苦,用水都要擔井水,埤水是沒在吃的,是用來灌溉的。以前的田都是看天田,有下雨才有水耕作,旁邊也有小溪,但是很少在用,頂多就是去洗澡而已。現在許厝湖(村莊)都有裝自來水,很方便了,灌溉都裝「西德」的(機械鑽地下水井)。小時候都要牽牛去草潭(下一篇文介紹)吃草,如果三月下雨就去撿田螺,草潭離家不遠。除了田螺也有「四腳魚」(青蛙),以前吃的肉就這些,還有溪裡、埤裡的魚蝦,許厝湖埤裡曾有人放養大頭鰱。許厝湖埤以前是很多人共有的,現在大多(股份)賣出去了,家中股份也賣給了自己的叔叔,所以許厝湖剩(陳水益的)叔叔夫婦住在那邊在顧(埤仔)。


  以前陳家有一口古井,但是陳水益的伯父不讓他們使用,自家只好另外挖一口井,但井的出水量少,大家都要排隊等。他老婆以前連懷孕時也得挺著大肚子去擔水,這是很無奈的事,男人得出去工作才能養家。為了能擔得到水,半夜一點就起來去擔了,才能避免跟人排隊等候。大多是陳水益的老婆在擔,有時是他自己去擔,然後3點再到田裡工作。


  他也回想起小時候去學校讀書,都要走好遠的路,要走路下山到關廟(市區),要過溪(許縣溪),有次也是差點溺水,剛好被叔叔看到救起來。以前這裡的人要去山裡工作,如果遇到下雨,溪水暴漲,都沒辦法過溪,就得等。他感慨地說,現在的人真的很幸福!


  另外,同是陳姓家族,還住在許厝湖村莊裡,1936年生的陳水號先生(圖4),請教他關於許厝湖埤的記憶,以及以前還沒有自來水以前的生活樣貌。他說,以前沒有挖井時要用水很困難,都去許厝湖埤擔水回來吃,後來有開闢圳溝,冬尾時會把水打開放到溝裡,送到這裡的田灌溉。埤水是很多人共用的,但使用埤水沒有什麼特別的規範。田裡有雨水的時候靠雨水,沒水時就用埤水去淹,田裡沒有水的話稻子會曬死。圳溝都是人用鋤頭直接挖土鑿成的,要挖很長一條,沒有用水泥,以前大家生活都很不好過,沒有錢去買水泥。水送出來淹田水後,埤就比較乾了,以前家家戶戶都有養牛,下午就會牽牛去埤尾仔吃草喝水,用埤底的爛泥巴塗在牛身上,這樣牛比較不會被蚊子咬。人要吃的水是要到埤的比較裡面去擔,是同一堀。



圖4、許厝湖主要受訪者─陳水號先生,與家中還有在使用的古井合影,2015/04/13,陳秋伶攝


  以前他的父親輩還有在用埤水,後來沒在種稻了,股份就賣出去了。許厝湖埤原本是一池,現在看到兩池是後來才隔開的。埤水淹完田後,有養魚的把魚牽起來,然後埤就沒水了。當埤裡沒水時就沒辦法擔水吃,就得去山頭旁,那裡有挖一個土井仔,去那邊擔水。第一個人去擔,大水缸擔得滿,第二個人去擔也擔得滿,第三個去擔就擔不滿了(意指出水量不多)。如果還是沒水,就到牛稠埔(靠近新化),那邊有一座橋,溪邊有坪仔(溪床),挖堀仔會出泉,去那邊擔很遠了。現在都有牽自來水了,或鑽西德仔(鑽地下井)灌溉用,埤水就沒有在用了,後來有人養魚,可是不敷成本,飼料貴,所以養沒多久就不養了,埤仔就沒人經營了。


  以前要放埤水前都要清水溝,然後將埤岸打開讓水流出來。以前日本時代,日本人出來巡,巡到埤塘就收為政府管,埤塘土地權雖被保留,可是使用埤水的人變成要繳水租。那時埤塘是好幾個人有股份,有人出比較多份的錢,有人比較少,一起出錢造埤塘,結果要用水還得繳錢。如果巡到圳溝水路還要再另外收水路的租金,像溝仔溪那邊就有被課到。但是這裡沒有被課到水路的租金,因為他們找不到水路(註:許厝湖的人要用水淹田時才用鋤頭去挖土成水路,沒要淹田水時就把土埋回去以逃避水路的租金)。小時候都會來這埤洗澡,夏天的傍晚牽牛來吃草塗土,把身上的衣褲脫起來放旁邊,只穿一條內褲就跳進去。以前大人都不希望小孩去上學,因為需要人手幫忙牽牛。


  陳水號先生帶我看他自家使用的古井(圖5),家中目前仍使用井水,沒牽自來水。這口井是在他20幾歲時去請示古亭的媽祖,乩童起乩踩踏指示挖井的地點挖的,很會出水,附近的人都來這擔,不曾乾過。他家的這口井現在還在用,用馬達抽井水到水塔再使用。



圖5、陳水號家中古井,2015/04/13,陳秋伶攝


  村莊裡最早的古井(圖6、7)則是位於供奉「中壇元帥」的陳家古厝(當地人稱為「大厝」,圖8、9)前,也是神明指示定位所開鑿的。陳水號說,大厝的古井水不能吃,有「水仙」(紅銹),但他家的井水就沒有(紅銹)可食用。大厝這口井有3丈6深(約10~11米),以前是農業社會,週邊都是豬舍、雞舍、糞坑(收集牲畜的糞便作為耕作的肥料),都是直接在地上挖洞,所以尿糞都會滲到土裡的地下水,尤其下雨過後,這些髒東西會跟著下滲到井水,所以大厝這口井水不能吃。不過這口井有一個傳說,陳姓祖先到這來搏杯,說這口井是神明要讓這個村莊「多出丁」(多生男孩),喝這水會比較容易生男生,陳水號笑說,結果這裡好像真的生男丁比較多。



圖6、當地人稱許厝湖聚落最早的古井,就在陳家古厝前,2015/04/13,陳秋伶攝



圖7、過去傳說若飲用這口古井的水易生男丁,2015/04/13,陳秋伶攝



圖8、陳家古厝,目前作為供奉中壇元帥與池府千歲的神壇,2015/04/13,陳秋伶攝



圖9、陳家古厝內部,陳水號於此講述在牆壁內藏神像的故事,2015/04/13,陳秋伶攝


  接著陳水號帶我參觀陳家古厝,古厝內仍維持以前大家族的建築形式,有正廳、後廳、左右護龍各三,以及過水廊等等(圖10、11)。陳水號說以前日本人統治時不准台灣人拜神明,到處去廟宇要燒毀神像,他們陳家人就把神像藏在斗砌磚牆裡面,才逃過一劫!等光復後再把神像拿出來拜。他笑說斗砌磚牆很好用,不只可以藏神像,還可以藏私房錢!



圖10、陳家古厝是保留著土角磚與斗砌磚牆的建築,古色古香,2015/04/13,陳秋伶攝



圖11、陳家古厝的護龍,2015/04/13,陳秋伶攝


  我請教陳水號先生關於「許厝湖」地名的由來,他說村莊內姓陳的比較多,也有其它的姓,但沒有姓「許」的人。曾聽長輩的說,「許厝湖」的地名是因為以前(在他還未出生前)土匪都會來村莊搶劫,大厝的房子都有「槍孔」,為了保護家園、抵抗土匪,不過後來整修時都補了起來,現在看不見了。那時有一個做官的人姓許,官做得很大,就放風聲說「任何人都不可以來搶這個庄頭」,村民用他的姓為村莊取名「許厝湖」,以招告世人:「這裡是許姓官員的地盤,土匪勿來!」。這個地名由來的說法真假無法確認,歷史上並沒有文獻記載,不同的人說法多少有差異(至少有兩種以上的說法)。


  陳水號小時候還有讀到日本書,但讀到小學二年級就輟學了。回想以前唸書時,要用走的去關廟,單程就要走一個多小時,要過溪(圖12),如果剛好有大人擔貨要去關廟市場,就會牽著小孩子的手一起過溪。家境好一點的就有書包可背,差一點的就用布把書包一包、捲一捲綁在腰上,用玻璃瓶裝水當作水壺帶到學校喝。以前物資缺乏,鉛筆用到剩很短的時候,不好拿又不捨得丟掉,就把筆芯弄出來,插在一根細竹桿的芯裡,就可以繼續寫…以前的經濟不好,大家都很惜物。



圖12、陳水號與陳水益兩位受訪者都有提到小時候上學時要過溪的記憶,現在已有橋可走,2015/04/13,陳秋伶攝


  以前種稻都是人工下田種的。許厝湖有兩種土質,種的稻子品種就不一樣。一種是下過雨後水會留不住乾掉的田,就要種「矮腳蘆」;一般田水留得住的(會著水)就種「水稻」,叫作「生果」,生長期比較久,要4個月,高腳;還有「雜種仔」、「ㄗㄨ仔」,是在綁鹹粽用的一種米。稻子的品種是本土的還是日本人引進的,陳水號就不清楚了,他說:「上一代怎麼教,我們就跟著做。」以前都是自己保種,取一些收成的稻穀,晒乾,裝起來,等下過雨後就把稻穀浸水,浸到發芽,再撈起來,用米篩滴水,上面蓋布袋,才不會太熱……然後男男女女再下田去插秧……(稻子育苗過程阿伯講了很多台語詞,我都聽不懂…唉!真可惜!)。他感嘆以前許厝湖人口不少,後來都搬出去了,或是老了死去了,沒有人要住這裡。


  另一個陳家子孫,1962年生的陳丙炎先生(圖13),在林元帥廟旁的陳家埤塘邊養豬,他也跟我說起陳家埤塘、陳家大厝以及旁邊另一口叫作「潭底」的埤塘。



圖13、也是陳家子孫的陳丙炎先生,旁邊是林元帥廟,2015/04/17,陳秋伶攝



圖14、離許厝湖埤不遠的陳家埤塘,是因許厝湖埤水不敷使用而再開闢,2015/04/17,陳秋伶攝


  陳丙炎說這口埤(陳家埤塘,圖14)是另外再挖的,沒有名字,是他們家族自己挖的。早期這周邊好幾甲地都是種水稻,許厝湖埤的水不夠灌溉,才另外再挖這口埤來用。許厝湖埤年代比較久,好幾百年了,這口才40~50年而已,是幾個有在種田的人一起出資挖的,儲存的水也大家一起用。可是現在都沒在種稻,埤水也就沒人在用了。這裡的埤都不會自己出泉,都是收集雨水儲存的,可是都不曾乾過,即使洘埤也不會完全乾掉,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口埤現在陳丙炎有在養魚,養大頭鰱和南洋仔。


  許厝湖埤已經很久了,曾經同時有好幾百人在使用這個埤灌溉,光是許厝湖村莊就有三百多戶了,加上龍崎、新化一帶也有人在這裡有田地。他聽父親說過,以前許厝湖埤有三甲多,差不多四百多戶在使用,要灌溉、要吃、要用…等等,也是會搶水,但不會有糾紛,因為是共有的。現在許厝湖只剩四、五十戶而已,很多人搬出去了。


  靶場就在許厝湖旁邊,砲彈三不五時會掉進村莊裡,常有房子被打壞,有次中午午休時間砲彈還打到某戶人家的房間床鋪上,竟然都沒有人受到傷。從陳丙炎有印象以來,砲彈炸到村莊裡面就有五、六次之多,都沒人受傷,他與村民都認為是供奉在陳家古厝的「中壇元帥」的神威保祐。他也提到現在古厝裡供奉的兩尊神像,是他大伯搶救回來的。日治時期日本人曾要把神像都燒掉,中壇元帥的神像比較小,他大伯就在牆壁(斗砌磚牆)裡挖一個洞,把祂藏進去,再用紅毛土把牆壁塗起來。另一尊是「王爺公」(池府千歲),卻來不及藏,那時大灶正在燒火,他大伯想:「與其給你日本人燒,不如我自己燒!」於是就將王爺公的神像投入灶炕裡燒,那時村民都很難過想說神明被燒掉了…,結果等日本人離開後,再去灶炕裡找,整尊神像好好的沒怎麼樣,於是村民更加虔誠信仰。陳家古厝因為後代子孫大多搬出去了,房子就用來作為「神壇」,供奉這兩尊神像,讓神明可以安居,不再移來移去。



圖15、從Google空照圖可見陳家古厝有著層層護龍的建築架構


  「大護厝」(陳家古厝)還維持了以前古早厝的整個架構,層層護龍包圍是為了防禦(圖15)。以前窗戶都是用菱字形的磚去砌成的,那種形狀可留「槍孔」,方便放槍在上面。房子內一龍一龍都是相通的,為了方便躲藏與防禦。光復以後重修房子時就把窗戶都改掉了,現在槍孔都沒了。這裡的古厝都是土角厝,裡面是土角磚,外面再塗一層紅毛土,這樣土角磚淋到雨才不會溶掉,土角磚材料的來源就是從「潭底」挖底土起來做的。


  以前「潭底」(圖16)是種水稻的水田,後來地主挖成埤塘用來養魚,挖起來的土就做土角磚。以前比較小,現在看到的是有再挖大一點,還有在養魚。這個埤沒有在放水洘埤,因為一方面裡面還有魚,另一方面這個時期附近的鳳梨田、竹筍田還有在用這個埤的水灌溉。「許厝湖的埤都很漂亮!到五、六月時有水,旁邊都有長草,風在吹時更漂亮!大家都會來看!這裡空氣很好,我有朋友住在台北、高雄,假日都很喜歡來這找我玩。我們小時候都會來這裡抓魚玩,抓烏溜、鱉、鱔魚…有很多種。」陳丙炎笑著說。



圖16、潭底是口小而美的埤塘,從南169鄉道到達許厝湖聚落時即可見到,2015/06/12,陳秋伶攝


  許厝湖依山(丘陵)傍水(埤塘),是個樸素的農村,仍保有許多土角磚建造的古厝、具有傳說故事的古井與過去跟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埤塘。尤其陳水號夫妻見到我這個外地人,在大太陽底下騎著機車到處鑽,停下詢問時就一直招呼我進入屋內休息躲太陽,然後再到柑仔店買飲料請我喝,一邊帶路、一邊仔細回答我詢問關於埤塘、古井、古厝與過去的用水,真令我感動!其他村民也同樣熱心受訪,讓這個山城聚落不但有著美麗的風光,也很有人情味,有著豐富的故事,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