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臺南水故事26 關廟區─草埤與紅仙埤(布袋里)

 (撰文:陳秋伶)


  從台19甲線進入布袋里,可以很明顯感受到路的東邊是丘陵地,西邊是往下延伸的坡地,整個村位於丘陵地上,少有平坦大片的耕地。布袋里有八甲寮仔、打鹿洲、馬稠、草埤等等聚落,本次調查僅尋訪「草埤」這個聚落,原因是「草埤」這個聚落以埤為名,可以推測草埤存在已久,與聚落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以鄉志的資料詢問當地居民時,發現「紅仙埤」與「龍公埤」的位置描述不一致,藉此順帶作個紀錄作為比較。



圖1、曾是聚落灌溉埤塘的草埤,現已成了養魚池,2015/06/12,陳秋伶攝


  首先介紹「草埤」,它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埤塘,為地方上劉家宗族的公產,旁邊的聚落便以「草埤」為名,南北分為「下草埤」與「上(頂)草埤」。在19甲道路靠東的路邊有一個鋁製柵門進去即可見到「草埤」,看似一個普通的魚塭,但有超過一層樓的深度,面積不大,所以看起來像是一個超大碗公。埤的東邊是丘陵地,有竹叢與雜木林可集水,埤的西邊臨道路是山坡,有埋涵管。3月份去調查時正在放水洘埤(圖2),放出來的水乾淨但帶有泥土,流入圳溝,再流到旁邊低窪處的水稻田中,呈現出「善用地勢」的安排,地勢由高而低:丘陵集水入埤→洘埤排水→圳溝→水稻田(圖3~5)。



圖2、草埤洘埤放水後可見埤底,2015/03/30,陳秋伶攝



圖3、草埤洘埤時,埤水仍會沿著溝渠引入下方的水稻田, 2015/03/30,陳秋伶攝



圖4、埤水帶有上游沖刷下來的泥土,水質混濁,富含養份,2015/03/30,陳秋伶攝



圖5、草埤下方距離僅100-200公尺的水稻田接收了洘埤放流出來的水,一點也不浪費,2015/03/30,陳秋伶攝


  受訪的是1936年生的許慶柱先生(圖6),關廟鄉公所的退休職員,向我說明他所知道的「草埤」與這裡的環境。他說,「草埤」是一個埤,這裡的村莊也以此命名,有分「上草埤」與「下草埤」,中間隔了一條「壠仔」。草埤歷史很久了,就他所知,這個埤日本時代之前就有了,是私有地,從日治時期設地籍之後就一直都是劉姓家族在經營,算是劉家的公產,現在是他的外姪子在養魚。



圖6、受訪的當地居民許慶柱先生,2015/03/30,陳秋伶攝


  草埤是原本是灌溉在用的,也有養魚,目前養的是吳郭魚、長腳蝦(泰國蝦)。這個埤的水呈現混濁,帶點紅色(紅仙、紅銹),是周遭土質的關係(富有鐵質)。小時候他和鄰居都會來這裡游泳,水色都紅紅的,浮在水面會有一層「水仙」,像煮東西浮在上面的泡沫雜質,不知道那是什麼。


  (看現場)這裡有一條「壠仔」,就是兩邊高中間低的低窪地(丘陵地形會出現),但可以耕作,旁邊高的地方就叫「平地」(台語叫「平洋」)。這條壠仔的北邊叫「上草埤」,南邊叫「下草埤」。東邊的丘陵地上有長樹的地方就是以前的保安林地。臺灣(南部)的地理就是從這裡開始,保安林以東是山區,以西是平原,保安林是日本時代命名的。這裡居高臨下,所以從興達港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這座山(草埤東邊的保安林丘陵地)。他的雞寮(老家)背後的山叫作「虎頭山」,內潭埤那邊是北邊的「獅山」,到國道三的(關廟)休息站那邊就是「手網山」(從北而南:獅山→手網山→虎頭山)。二次大戰時,日本兵都有駐守在這(保安林一帶),因為地勢居高臨下,可以看到高雄港、路竹、岡山、阿蓮、茄萣等等,騎兵隊就駐紮在這座山,那時關廟日本兵很多!小時候早上都來草埤游泳,就會看到日本兵也在這個埤游泳,連很冷的冬天也得跳下去游,算是訓練。


  溪水在早期都沒辦法大量使用,因為山有坡度,流下去的水難送到高處使用,後來有發電機、幫浦等機械,才能抽溪水灌溉。沒有機械的時代,只能利用地勢,找一個平緩地攔水,讓水高起來,進入引水溝渠才能使用,像歸仁關廟交界的許縣溪就有做這樣的設施(攔河堰,後續會介紹)。關廟這裡因為地勢高,沒有水源,必須要做埤儲水,否則沒水可用。水由山往下流,在低的地方圍起來就可將水儲存起來。山腳下的低地,可以耕作的叫作「壠」,不能耕作讓水流過的叫作「溝」,一座高高的水窪叫作「堀」。


  如果周圍有山丘集水的埤比較不用擔心沒有水,如果是靠儲存雨水的埤仔就會常常沒有水,草埤旁邊有山,所以不用擔心沒有水可用。水如果太多,埤仔下面有做出水口,叫作「水ㄘㄨㄚ(台語,不知字如何寫),可以控制水位,水泥做的,打開就可以洩水。上方做一個天井,如果滿出來就從天井流出去,像水庫也有這種天井的設施(水利單位稱為「豎井」),草埤是直接埋暗管接「水ㄘㄨㄚ」,水太多直接打開「水ㄘㄨㄚ」讓水流出去即可。


  翻鄉志給許慶柱先生看草埤的資料,他看到書中寫到:「草埤因為會『吐紅水』又被稱為『紅仙埤』…」。這段文字他認為是錯誤的。他說,「紅仙埤」是另外一個埤,和草埤無關,現在已經填平蓋屋。許先生帶我到以前紅仙埤的所在地(圖7),許多年前被一位外省老兵退休後買下蓋屋,開了一間雜貨店維生(圖8)。



圖7、已消失的紅仙埤,現為菜園,左為許慶柱,右為現在屋主,2015/03/30,陳秋伶攝



圖8、現在屋主就在紅仙埤原址蓋屋經營雜貨店,2015/03/30,陳秋伶攝


  到了現場,許慶柱說,紅仙埤與草埤是不同的埤,已經填平了。差不多20年前填平的,地只有一分多而已,不大。這個水池位於山腳下,下大雨時水會從山上沖刷泥土下到紅仙埤,慢慢就淤積了,不是人刻意去填平的,是被雨水帶下來的土填平的,後來被一個外省老兵買去蓋房子,紅仙埤成了他自家的菜園。會被稱「紅仙埤」是因為山上沖刷下來的土帶有紅色(鐵質),所以埤水也就帶有紅色,當地人就叫它「紅仙」(台語)。


  以前這裡的人多是種稻,灌溉用的水都是靠儲存雨水,所以才會有這麼多埤,後來種稻的人少了,有些埤也就沒有作用了,被山上的土填平了也就不再整理(挖底泥),變成農地種竹筍、鳳梨或青菜。至於山上下來的水,後來政府蓋水溝,水就流到水溝裡,流到山下去。屋主補充說,以前下大雨,還會有摩托車被雨水沖下來,沖到家裡面來。


  另外,許先生又指出鄉志寫著「草埤的一部份,就是民間傳說的『龍公埤』」也是錯誤的。正好也請教他是否知道附近有「叛產」?他說,在他的雞寮西邊那塊地就是「叛產仔」,以前日本時代那邊有種洛神花和甘蔗,現在都沒有了,改成農地,變私有地了,以前有公地放領後就變私有地了。再往西過去是「五十區」…等,這些都是當地小地方的地名。為何叫「叛產仔」?他也不知道,只知道大家都這麼叫它。在「叛產仔」(雞寮隔著19甲道路的西邊)旁邊有一個「龍公埤」,跟陳靈光有關係,他認為跟草埤一點關係也沒有(待更多的研究)。以前那邊有一個埤的形狀,現在都沒了,而且二高蓋在那,都填平看不見了。龍公埤的位置,就在二高下面,溪經過的地方(圖9)。



圖9、關廟區布袋里2015年所做的埤塘調查相關位置圖


   筆者並非在地人,跑田野調查所參考的資料以鄉志為主,所幸因內潭埤的住戶郭容華先生的介紹,找到布袋里在地土生土長的許慶柱先生。他曾在關廟鄉公所服務至退休,小時候也經歷過日治時期,對於當地的地名與環境變遷瞭若指掌。有了他的帶路與詳細說明,留下了勘誤的紀錄,在此由衷感謝他!


-----------------------------------------------------------


臺南水故事25 關廟區─墳場裡的中潭埤、水利會「寄水」的內潭埤(深坑里)

 (撰文:陳秋伶)


  離開蓮花潭,繼續往東,便進入一片墳墓區,中潭埤(中潭仔)就在公墓區內,原本以為在墳墓堆內的埤塘難吸引目光。沒想到相反地,景色很美(圖1)!2015年3月底第一次到訪時因時近清明,埤水較少,墳地都被焚燒雜草整理,潭邊一片焦土,但週遭視野開闊,並傳出陣陣貢德氏赤蛙及鷦鶯的叫聲(圖2)。6月份再訪時雜草已長出,下雨後水位稍高,潭中有樹木倒影,甚為美麗(圖3)。只是週遭並沒有住戶,也不見農田,為何會有一個埤塘在此?從鄉志的記載與村民訪談中找不到相關線索。



圖1、被墳墓與雜草包圍著的中潭埤,景色超乎想像地美,2015/06/12,陳秋伶攝



圖2、三月時接近清明節,墳地焚草整理,也是南部缺水期,埤裡水位較低,2015/03/30,陳秋伶攝



圖3、雨季過後埤水增多,草也長出,2015/06/12,陳秋伶攝


  離開中潭埤,往南幾百公尺便可看到「內潭埤」(內潭仔),潭中有許多水生植物(圖4)。潭邊有一住家,紅色屋頂的房子背樹面水,呈現十分靜謚的景象(圖5、6)。拜訪住戶,得到熱情款待!受訪的是男主人,1934年生的郭容華先生,媳婦在旁也一同受訪,是1962年生的邱美慧女士。



圖4、內潭埤裡有著許多本土種的水生植物,浮水性、沉水性與挺水性的都有,2015/03/30,陳秋伶攝



圖5、內潭埤於三月缺水期,2015/03/30,陳秋伶攝



圖6、內潭埤於六月雨季後,2015/06/12,陳秋伶攝


  郭容華說,內潭埤有二甲二,他在42年前(2015年時受訪)租下這塊地,從東勢村搬來這裡居住、耕作。這個埤從日本時代就有了,實際的年代並不清楚。這個埤主要用來養魚,為了方便,在中間做了一條路,埤就分成了兩個(圖7),在沒做路之前,要沿著埤邊繞一大圈走田埂到另一頭。



圖7、內潭埤全貌,被路分隔成兩口,2015/03/30,陳秋伶攝


  這塊地在他之前已過了好幾手,以前這個埤是水利會在使用,埤的南邊有一條溪(深坑仔溪的支流),水利會將溪水抽起來存放在這個埤,供深坑里附近的田園使用。為什麼要抽起來寄放在埤裡?這裡是臺南與高雄的交界,以前溪水在上半年由臺南這邊使用,下半年由高雄那邊使用,輪到高雄用水的半年期間,臺南這邊就得使用存放在埤裡的水。所以這個埤曾是水利會用來「寄水」的,將溪水抽起來寄放,當溪水停抽時讓農民灌溉時仍有埤水可用。


  在有馬達抽水的更早以前,這埤存放的是雨水,如果雨水用完就乾掉。埤裡每隔一段時就要需要洘埤,除了養魚收成之外,雨水會將泥土沖刷進入埤裡造成淤積,儲水量會減少,所以每年冬天都要洘埤、清淤,算是做埤塘的保養。相較於大潭埤那種大範圍的埤塘比較難清理,這種小範圍的埤仔就容易得多,所以每年都會涸埤清淤。


  媳婦邱美慧女士則說,自家旁邊有一個埤,感覺空氣比較好,環境好,對人的身體比較好,周圍較空曠,心情較開闊。要吃魚就直接從埤裡抓,這裡大多放養吳郭魚,也有烏鰡,魚牽起來是叫販仔來收,是賣外銷的。洘埤時也沒抓到什麼特別的魚種,因為這個埤並沒有與外面的水路相連,所以沒有溪裡的物種進來到埤裡。以前有抽溪水進來灌溉時,會有一些溪蝦跟著水一起進來,也有皇帝魚(一種比目魚)。現在沒有抽溪水進來寄放了,所以也就沒有那些生物了。水利會沒有抽溪水後就變成自己抽溪水起來放,不過這幾年也沒在抽了。為了維持埤裡有水(裡面還有些魚),就直接抽些地下水起來放進埤裡,所以現在埤裡的水位已經很低,都長草了,接下來就等雨季來才會再有水。


  家裡的小孩都會在這埤裡玩水、游泳,這裡的人都是玩水長大的,小嬰兒的時期就被大人帶到埤邊洗屁股,夏天的時候就會綁一條繩子讓小朋友泡在水裡涼快。


  這一帶會有這麼多埤,是因為以前都是種水稻,需要用水。內潭這邊只有一戶,所以到現在生活用水都是抽地下水,沒有牽自來水管。過去還沒有馬達抽地下水時,都是去溪邊擔水回來用,郭家並沒有挖水井,是因為溪就在旁邊很近,直接去溪裡擔就好了。以前的溪水很乾淨,可以直接吃,其實現在還是很乾淨,還可以吃,這一帶沒有工廠,所以沒有污染。


  訪談結束後,郭容華先生親自帶我參觀自家旁邊的竹筍園,接著走下溪谷便看到水利會的深坑抽水站及小溪流(圖8、9)。他說現在溪水都直接抽到圳溝流入田裡,不存放在埤裡了。這條溪當地人叫「保安溪」,因為附近有一座保安橋,我回家後查地圖,就是深坑仔溪的上游支流。想起郭家過去的生活用水還得下到溪床來擔水,溪谷坡度很陡,泥土潮濕也很泥濘,光是走路就很不好走了,更何況是擔水……真是佩服以前的人如此刻苦耐勞!



圖8、保安溪(深坑仔溪上游支流),2015/03/30,陳秋伶攝



圖9、現在水利會不再抽溪水寄放在內潭埤,而是設抽水站直接將溪水抽入圳溝灌溉農田,2015/03/30,陳秋伶攝


  回程郭老先生帶著我沿著竹筍園旁的圳溝走(圖10、11),堅實的水泥堤岸反而提供了一條安全好走的小路。接著是鳳梨田,郭老先生順手採了一支鳳梨帶回住處,請媳婦削皮切塊請我品嚐,真的是又香又甜(圖12)!果然不負關廟鳳梨的好名聲!走入鄉野,在訪談的同時常接受到鄉親的親切招待,即使是一杯水、一罐飲料或自種的蔬果,他們都深怕我渴到了或餓著了。這些濃濃的人情味都讓我好感動,留下終生的難忘回憶,深刻感受到臺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了。



圖10、郭容華先生的竹筍園,帶我去看溪後回程順便巡田水,2015/03/30,陳秋伶攝



圖11、「水汴(pān)仔」是在圳溝與農田之間用來調節水量的小水門,2015/03/30,陳秋伶攝



圖12、受訪的郭容華先生與其媳婦邱美慧女士,以及他們請我吃的自種鳳梨,2015/03/30,陳秋伶攝

 

------------------------------------------------------------------------------


2024年6月11日 星期二

臺南水故事24 關廟區─「血染蓮花潭」傳說(深坑里)

 (撰文:陳秋伶)


  延著台19甲縣道(南雄路一段)往南可至南關廟:深坑里、布袋里、龜洞里與田中里,這個區域的埤塘調查,選擇的是深坑里與布袋里之中具有歷史性或聚落代表性的埤塘。這一帶屬於新化丘陵西麓,東鄰龍崎里馬鞍山丘陵地,整體地勢由北向西南方傾斜,有深坑仔溪經過。深坑仔溪是二仁溪的上游支流之一,發源於大潭埤及馬鞍山,兩條支流於深坑里北、南流過切割,因此在中間形成一處較低的盆地,所以深坑里地勢較為低下,布袋里則東高西低。


  從《濃濃關廟情‧戀戀香洋風》鄉志中所描繪日治時期西元1927年深坑里(深坑仔)的地圖,可見有七口埤塘,2015年保留下來的尚有五口,為:蓮花潭、中潭、內潭、新埤及下埤仔。此次調查為前三口埤塘。




圖1、有著抗日份子傳奇故事的蓮花潭,2015/03/30,陳秋伶攝




圖2、深坑里所調查的三口埤塘



  深坑里以「蓮花潭」最為人所知,早在日本人治台初期,曾發生「血染蓮花潭」事件。從深坑一街56號旁小路進去,有一座小廟,從廟後便可看到蓮花潭,是潭的北邊。現場看到一池平靜的水,因2015年乾旱,水位下降,邊坡裸露許多。中間圍有一片魚網,對面有工寮,南邊被一家工廠圍住,從南邊必須進入工廠才能接近蓮花潭。



圖3、蓮花潭邊的小廟,陳秋伶攝



  據鄉志的記載,過去蓮花潭為60人所共有,每人輪流踩水車取水灌溉農田,使用的時間,一分地以一柱香為限,由於蓮花潭終年不竭,被視為「龍蝦穴」,傳說曾有地理師在此放火破壞風水,使得龍蝦穴湧泉不再。2015年兩次去深坑尋找耆老詢問,並未問到這類資訊,但從鄉志的記載可得知蓮花潭同之前所探訪的幾口老埤塘一樣,是農人共同出資開鑿而成的。



圖4、蓮花潭旁有一個小土丘,是深坑仔聚落的最高點,2015/03/30,陳秋伶攝



  至於「血染蓮花潭」事件,根據鄉志記載,日治時期有抗日份子在深坑仔活動,引來日軍掃蕩;村民得知消息,欲尋藏匿地點,便想到蓮花潭,當時蓮花潭潭面上到處是碩大的荷葉,人躲在荷葉下不容易被發現。日軍進入村莊遍尋不著抗日份子,準備離開之時,有一位跛腳的日本兵因為行走較為緩慢,落後在部隊後方,正巧發現村民從荷葉陸續走出來,馬上叫回部隊,於是日本軍隊朝潭中掃射,所有躲藏在荷葉下的村民皆被殺害,血染紅了蓮花潭。這起日軍在深坑的掃蕩事件還曾刊登在明治34年《臺灣日日新報》上。



圖5、蓮花潭全貌,陳秋伶攝



  關於「血染蓮花潭」事件的傳說,兩次尋訪數位當地耆老,即使高齡快90歲的阿伯,也稱這些事都是過去聽長輩說的,時間已久無法確定真實性。甚至到70歲以下的居民,也半信半疑,多認為可能是編出來的傳說,並非事實。而且詢問的結果,發現不同的人轉述的內容多少有所差異,例如:村民是幫助抗日份子躲藏,並非村民本身要躲藏;當地人稱這些抗日份子是「走蕃仔」,有人認為是破壞社會治安的匪徒才會被日軍掃蕩,並非抗日份子,《臺灣日日新報》也是寫著「土匪」;傳說中發現荷葉下有人的跛腳者是藏匿的人,而不是日本兵,因行動緩慢而被日本兵發現…等等不同版本的說法。


  接受訪談1938年生的筍農張先生(不願具名),他說起蓮花潭以前潭裡都有長蓮花,現在都沒有了,因為沒人經營。以前埤水有用在「淹田水」,深坑的人都稱它「蓮花潭埤」,固定會有一段時間放水灌溉周邊的田,現在沒有了。這個埤算是深坑村的公埤,不屬於特定某個人的,埤水算是水利會的(水權)。「血染蓮花潭」這件事他所聽說的過程是:日本時代日本兵會殺掉走蕃仔,走蕃仔躲在蓮花潭的蓮葉下,有一個跛腳的(走蕃仔)沒辦法下水去躲,就被日本兵抓到,逼供他並以「免死放走他」作為供出其它人的條件,結果跛腳的走蕃仔供出其它人皆躲在潭中的蓮葉下,導致躲在潭中的人被日本兵殺光,然後這個跛腳的人有被釋放離開,被殺的人屍體都在潭中,沒人敢收屍。不過這是以前的傳說,他也是聽老一輩的人講的,是真是假也無法判斷。


  住在內潭埤1962年生的邱美慧女士則認為,蓮花埤被日本兵殺掉很多人的事只是傳說,應該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這裡就會有很多「風聲」(意指靈異傳說),但很少聽到有人說。而且他們小時候都會走蓮花潭的岸邊去上學,如果此事為真,就不會有人敢走那邊了,嚇都嚇死了。當她的家人在1973年搬來此地時,蓮花潭就已經沒什麼蓮花了,聽說以前是有人種蓮花在收成蓮藕,後來沒做了,沒人管理,慢慢就荒廢掉(沒水),蓮花也沒了。


  住在布袋里,1936年生的許慶柱先生提出他的看法,蓮花潭(埤)事件是日本剛統治台灣5至6年間,那時土匪很多。這些土匪都會跟日本人對抗,日本兵被土匪殺掉不少,所以只要一個村莊有日本人受害,他們就「清庄」,將所有村莊裡的人殺光。台灣那時被視為「土匪島」,鄭成功帶來的人很多是海賊、土匪,治安很不好,土匪會搶奪平民,也會對抗日本人,日本人為了殺土匪,採「清庄」的方式,殺了好多人!日本人統治手段非常嚴厲,凡是作賊、賭博被抓到都打得半死,打得老百姓都嚇得要死,後來幾年下來台灣人變得很乖,治安變得很好,沒人敢作賊,晚上睡覺都不用關門。蓮花埤的事情他認為是真的,深坑那邊的人都知道!走蕃仔就是「不受教」的才叫「蕃仔」,那些都是土匪,至於是不是深坑當地村莊的人就不清楚了。是好是壞很難說,一個政權要進來統治,要成功一定要不擇手段,受統治的人一定會反抗,衝突一定會發生,一定會有死傷。

 

  關於過去的用水,筍農張先生則說以前種田是用蓮花潭埤的水,後來改用馬達直接從溪裡抽起來的水(內潭後面的深坑仔溪有設抽水站),因為有一陣子埤裡面沒有水,水利會才改從溪裡抽水出來讓農戶使用,那條溪當地人叫它「大溪」(深坑仔溪),是從大溪村出來的。蓮花潭沒人住,內潭還有一個住戶(下篇文章會介紹)。以前吃的水是用古井的水,沒有吃埤水,埤水是灌溉用的。深坑的古井都消失看不見了。這裡大多種竹子,需要淹田水,也有種鳳梨,但鳳梨比較不需要水。

 

  以前埤仔都有人在養魚,所以有在洘埤,魚兒收成後等到雨季後再重新放養小魚。蓮花潭埤後面還有內潭埤,及「中央潭仔埤(中潭)」,在公墓那邊,這幾個埤都很久了,都是用來淹田水。現在吃的都是自來水,灌溉都用抽溪裡的水,很乾淨,不過溪到了(19甲道路)西邊就不乾淨了,轉往南邊就變成黑水。

 

  不論「血染蓮花潭」傳說的內容到底為何,原本是聚落務農的居民共有的蓮花潭,日治時期被併入水利組合,至戰後仍為水利會所用。後來蓮花潭從水利會的灌溉系統中廢除後,土地回歸私人利用。不知何時蓮花消失了,土地也出租給人作為養魚或養鴨之用,平靜的潭面,已看不出任何與過去相關的景象。

 

-------------------------------------------------------------


2024年6月3日 星期一

臺南水故事23 關廟區─三百多年前開闢的草潭與花蓮埤(新光里)

 (撰文:陳秋伶)


  新光里在過去是「新豐里」的一部份,位於與北勢里交界的草潭(圖1、2)與花蓮埤,據文獻記載(註),草潭於明鄭時期修築,花蓮埤(荷蘭陂)則在荷治時期開築,現勘的結果兩口埤已經消失,僅存地名。

 

  據鄰近聚落許厝湖居民的描述,草潭在日治時期已成了甘蔗園,印象中不是埤塘,現在看到的大約有4~5個淺埤塘,是戰後土地被賣給外地人,該地主以怪手整地挖成20~30格的魚塭。後來養魚不敷成本,地主又將土地賣掉。(註:康熙59年陳文達《臺灣縣志》卷二建置志的水利條:荷蘭陂:在新豐里。鄉人築堤,蓄雨水以灌田。 草潭:在新豐里。偽時築,方半里許,蓄雨水以灌田。)(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卷一地志的山水條記載:「荷蘭陂:紅毛築也。」)

 

  至於花蓮埤(荷蘭埤,轉音),詢問當地居民,皆說從沒看過這裡有埤塘,只知道從以前流傳下來,地名就叫作「花蓮埤」。現場沒有找到任何有歷史意義的埤塘遺跡,只看到兩支高高的電信基地台,花蓮埤徒留地名,已不具實。

 


圖1、位在新光里與北勢里交界處的草潭,有30甲,此處為北邊,低窪積水處已乾涸,2015/04/13,陳秋伶攝

 



圖2、草潭南邊仍可見到一口埤塘,照片右側有一新蓋的茅草屋,為鄰近土地的地主所蓋,2015/04/13,陳秋伶攝

 


  草潭邊有一間茅草屋,主人是外地人來此買地種鳳梨兼退休養老的夫妻(圖3),其土地為草潭南邊的山坡地。2015年4月份調查時,男主人陳先生(不願具名)帶著刀幫我除草開路(圖4),帶我去進去看草潭裡面尚存的兩口埤塘,其中一口還有水(圖5),另一口則乾涸(圖6),但土很鬆軟,仍保有濕氣。2015年4月去調查時看到草潭邊掛著要出售這塊30甲地的大看板,同年6月份時欲拍攝這兩口埤塘下過雨後有水的樣貌,卻發現被怪手整地,可能土地已經售出,像是要整理成田地,埤塘濕地可能難保,甚為可惜!(圖7、8)

 


圖3、草潭南邊有間新蓋的茅草屋,住著一對外地來此退休種田的夫妻,2015/04/13,陳秋伶攝



圖4、陳先生很熱心幫我開路進入草潭內探尋埤塘,2015/04/13,陳秋伶攝

 


圖5、其中一口尚有儲水的埤塘,2015/04/13,陳秋伶攝

 


圖6、另一口乾涸成濕地草原的埤塘,青蛙鳴叫聲此起彼落,2015/04/13,陳秋伶攝

 


圖7、同年6月再訪時,草潭土地疑似售出,正在整地,埤塘疑似被填平,2015/06/12,陳秋伶攝

 


圖8、草潭南邊,下大雨後低窪地還是有積水,但未來是否會被保留是個未知數,2015/06/12,陳秋伶攝

 


  住在許厝湖的陳水號先生與陳丙炎先生都有提到小時候印象中的草潭。

 

  陳水號說,草潭很大,有30幾甲,南邊就到北新二號橋。以前都是種甘蔗,後來被一個人買去,就開闢魚塭養魚。草潭就在他出生前就不是埤了,只有溪邊地勢低的幾戶人家有一、兩口小小的埤塘而已,下雨時儲存些雨水,種稻時用來淹田。現在看到的埤都是後來的人做魚塭時才挖的。

 

  陳丙炎則說,草潭原本是糖廠的地(這點有疑問,也可能是私人地但用來種甘蔗交給糖廠),以前小時候都會去那裡玩,那邊都是種甘蔗,有二、三十甲。許厝湖村裡只要是六、七十歲以上的人都曾去那插甘蔗、做工過,甘蔗都是交到糖廠去製糖。以前這裡都是種水稻和甘蔗,在他長大後才看到逐漸改成種鳳梨與竹筍。在陳丙炎有記憶以來,草潭就是平坦的,沒有水,只是四周圍有一些山崙,沒種甘蔗後就被人買去開闢成魚塭,那時正流行養泰國蝦,魚塭內養了泰國蝦和淡水魚,所以現在看到的埤都是後來才挖的。小時候許厝湖都沒地方可以玩,四周都是稻田,不然就是靶場,有時砲彈會打進來很危險。小孩子若想出去玩,草潭是個空曠的地方,離靶場有一點距離,大人也管不到,所以都會跑去那裡玩。 

 

  陳水號先生在帶我到草潭後,再到花蓮埤(圖9),只見一片乾燥的緩坡地,一滴水也沒有,旁邊還有兩座電信設備基地台(圖10)。這裡是新光里進入北勢里的邊界,放眼望去完全沒有住家,道路兩旁只有雜木林與竹筍園,但是仔細端詳地形…有點呈現碗狀,猜想這裡過去曾是埤塘的可能性不是沒有。陳水號說從他出生前就沒有埤了,都是種稻、種鳳梨的田,沒看過也沒聽說過這裡是荷蘭人開闢的埤塘,對當地人來說就是個流傳下的地名而已。

 


圖9、有文獻記載的「荷蘭陂」(現稱為「花蓮埤」)現況是一片低窪緩坡地,2015/04/13,陳秋伶攝

 



圖10、附近沒有什麼住家,只有基地台與竹筍園,右邊是帶路的陳水號先生,2015/04/13,陳秋伶攝

 

  最後,新光里的介紹到此結束,總共用了四篇文章介紹這個地方,根據文獻此處在荷治時期就有築埤紀錄,表示很早就有漢人進入開墾,有兩口相當歷史悠久的埤塘就位於此。也因為水文與地形因素,造就了此處相較於平地聚落有著多元化的用水方式,保留了較完整的過往用水記憶。此外,新光里目前境內仍保有溪流的自然樣貌,幾口聚落的老埤塘與古井,以及古早味的草屋與土角厝,不論是南北寮、溝仔溪或是許厝湖,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聚落,具有自然與人文融合的景色,很值得特別為她留下紀錄,也推薦大家去走走、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