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臺南水故事25 關廟區─墳場裡的中潭埤、水利會「寄水」的內潭埤(深坑里)

 (撰文:陳秋伶)


  離開蓮花潭,繼續往東,便進入一片墳墓區,中潭埤(中潭仔)就在公墓區內,原本以為在墳墓堆內的埤塘難吸引目光。沒想到相反地,景色很美(圖1)!2015年3月底第一次到訪時因時近清明,埤水較少,墳地都被焚燒雜草整理,潭邊一片焦土,但週遭視野開闊,並傳出陣陣貢德氏赤蛙及鷦鶯的叫聲(圖2)。6月份再訪時雜草已長出,下雨後水位稍高,潭中有樹木倒影,甚為美麗(圖3)。只是週遭並沒有住戶,也不見農田,為何會有一個埤塘在此?從鄉志的記載與村民訪談中找不到相關線索。



圖1、被墳墓與雜草包圍著的中潭埤,景色超乎想像地美,2015/06/12,陳秋伶攝



圖2、三月時接近清明節,墳地焚草整理,也是南部缺水期,埤裡水位較低,2015/03/30,陳秋伶攝



圖3、雨季過後埤水增多,草也長出,2015/06/12,陳秋伶攝


  離開中潭埤,往南幾百公尺便可看到「內潭埤」(內潭仔),潭中有許多水生植物(圖4)。潭邊有一住家,紅色屋頂的房子背樹面水,呈現十分靜謚的景象(圖5、6)。拜訪住戶,得到熱情款待!受訪的是男主人,1934年生的郭容華先生,媳婦在旁也一同受訪,是1962年生的邱美慧女士。



圖4、內潭埤裡有著許多本土種的水生植物,浮水性、沉水性與挺水性的都有,2015/03/30,陳秋伶攝



圖5、內潭埤於三月缺水期,2015/03/30,陳秋伶攝



圖6、內潭埤於六月雨季後,2015/06/12,陳秋伶攝


  郭容華說,內潭埤有二甲二,他在42年前(2015年時受訪)租下這塊地,從東勢村搬來這裡居住、耕作。這個埤從日本時代就有了,實際的年代並不清楚。這個埤主要用來養魚,為了方便,在中間做了一條路,埤就分成了兩個(圖7),在沒做路之前,要沿著埤邊繞一大圈走田埂到另一頭。



圖7、內潭埤全貌,被路分隔成兩口,2015/03/30,陳秋伶攝


  這塊地在他之前已過了好幾手,以前這個埤是水利會在使用,埤的南邊有一條溪(深坑仔溪的支流),水利會將溪水抽起來存放在這個埤,供深坑里附近的田園使用。為什麼要抽起來寄放在埤裡?這裡是臺南與高雄的交界,以前溪水在上半年由臺南這邊使用,下半年由高雄那邊使用,輪到高雄用水的半年期間,臺南這邊就得使用存放在埤裡的水。所以這個埤曾是水利會用來「寄水」的,將溪水抽起來寄放,當溪水停抽時讓農民灌溉時仍有埤水可用。


  在有馬達抽水的更早以前,這埤存放的是雨水,如果雨水用完就乾掉。埤裡每隔一段時就要需要洘埤,除了養魚收成之外,雨水會將泥土沖刷進入埤裡造成淤積,儲水量會減少,所以每年冬天都要洘埤、清淤,算是做埤塘的保養。相較於大潭埤那種大範圍的埤塘比較難清理,這種小範圍的埤仔就容易得多,所以每年都會涸埤清淤。


  媳婦邱美慧女士則說,自家旁邊有一個埤,感覺空氣比較好,環境好,對人的身體比較好,周圍較空曠,心情較開闊。要吃魚就直接從埤裡抓,這裡大多放養吳郭魚,也有烏鰡,魚牽起來是叫販仔來收,是賣外銷的。洘埤時也沒抓到什麼特別的魚種,因為這個埤並沒有與外面的水路相連,所以沒有溪裡的物種進來到埤裡。以前有抽溪水進來灌溉時,會有一些溪蝦跟著水一起進來,也有皇帝魚(一種比目魚)。現在沒有抽溪水進來寄放了,所以也就沒有那些生物了。水利會沒有抽溪水後就變成自己抽溪水起來放,不過這幾年也沒在抽了。為了維持埤裡有水(裡面還有些魚),就直接抽些地下水起來放進埤裡,所以現在埤裡的水位已經很低,都長草了,接下來就等雨季來才會再有水。


  家裡的小孩都會在這埤裡玩水、游泳,這裡的人都是玩水長大的,小嬰兒的時期就被大人帶到埤邊洗屁股,夏天的時候就會綁一條繩子讓小朋友泡在水裡涼快。


  這一帶會有這麼多埤,是因為以前都是種水稻,需要用水。內潭這邊只有一戶,所以到現在生活用水都是抽地下水,沒有牽自來水管。過去還沒有馬達抽地下水時,都是去溪邊擔水回來用,郭家並沒有挖水井,是因為溪就在旁邊很近,直接去溪裡擔就好了。以前的溪水很乾淨,可以直接吃,其實現在還是很乾淨,還可以吃,這一帶沒有工廠,所以沒有污染。


  訪談結束後,郭容華先生親自帶我參觀自家旁邊的竹筍園,接著走下溪谷便看到水利會的深坑抽水站及小溪流(圖8、9)。他說現在溪水都直接抽到圳溝流入田裡,不存放在埤裡了。這條溪當地人叫「保安溪」,因為附近有一座保安橋,我回家後查地圖,就是深坑仔溪的上游支流。想起郭家過去的生活用水還得下到溪床來擔水,溪谷坡度很陡,泥土潮濕也很泥濘,光是走路就很不好走了,更何況是擔水……真是佩服以前的人如此刻苦耐勞!



圖8、保安溪(深坑仔溪上游支流),2015/03/30,陳秋伶攝



圖9、現在水利會不再抽溪水寄放在內潭埤,而是設抽水站直接將溪水抽入圳溝灌溉農田,2015/03/30,陳秋伶攝


  回程郭老先生帶著我沿著竹筍園旁的圳溝走(圖10、11),堅實的水泥堤岸反而提供了一條安全好走的小路。接著是鳳梨田,郭老先生順手採了一支鳳梨帶回住處,請媳婦削皮切塊請我品嚐,真的是又香又甜(圖12)!果然不負關廟鳳梨的好名聲!走入鄉野,在訪談的同時常接受到鄉親的親切招待,即使是一杯水、一罐飲料或自種的蔬果,他們都深怕我渴到了或餓著了。這些濃濃的人情味都讓我好感動,留下終生的難忘回憶,深刻感受到臺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了。



圖10、郭容華先生的竹筍園,帶我去看溪後回程順便巡田水,2015/03/30,陳秋伶攝



圖11、「水汴(pān)仔」是在圳溝與農田之間用來調節水量的小水門,2015/03/30,陳秋伶攝



圖12、受訪的郭容華先生與其媳婦邱美慧女士,以及他們請我吃的自種鳳梨,2015/03/30,陳秋伶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