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臺南水故事26 關廟區─草埤與紅仙埤(布袋里)

 (撰文:陳秋伶)


  從台19甲線進入布袋里,可以很明顯感受到路的東邊是丘陵地,西邊是往下延伸的坡地,整個村位於丘陵地上,少有平坦大片的耕地。布袋里有八甲寮仔、打鹿洲、馬稠、草埤等等聚落,本次調查僅尋訪「草埤」這個聚落,原因是「草埤」這個聚落以埤為名,可以推測草埤存在已久,與聚落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以鄉志的資料詢問當地居民時,發現「紅仙埤」與「龍公埤」的位置描述不一致,藉此順帶作個紀錄作為比較。



圖1、曾是聚落灌溉埤塘的草埤,現已成了養魚池,2015/06/12,陳秋伶攝


  首先介紹「草埤」,它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埤塘,為地方上劉家宗族的公產,旁邊的聚落便以「草埤」為名,南北分為「下草埤」與「上(頂)草埤」。在19甲道路靠東的路邊有一個鋁製柵門進去即可見到「草埤」,看似一個普通的魚塭,但有超過一層樓的深度,面積不大,所以看起來像是一個超大碗公。埤的東邊是丘陵地,有竹叢與雜木林可集水,埤的西邊臨道路是山坡,有埋涵管。3月份去調查時正在放水洘埤(圖2),放出來的水乾淨但帶有泥土,流入圳溝,再流到旁邊低窪處的水稻田中,呈現出「善用地勢」的安排,地勢由高而低:丘陵集水入埤→洘埤排水→圳溝→水稻田(圖3~5)。



圖2、草埤洘埤放水後可見埤底,2015/03/30,陳秋伶攝



圖3、草埤洘埤時,埤水仍會沿著溝渠引入下方的水稻田, 2015/03/30,陳秋伶攝



圖4、埤水帶有上游沖刷下來的泥土,水質混濁,富含養份,2015/03/30,陳秋伶攝



圖5、草埤下方距離僅100-200公尺的水稻田接收了洘埤放流出來的水,一點也不浪費,2015/03/30,陳秋伶攝


  受訪的是1936年生的許慶柱先生(圖6),關廟鄉公所的退休職員,向我說明他所知道的「草埤」與這裡的環境。他說,「草埤」是一個埤,這裡的村莊也以此命名,有分「上草埤」與「下草埤」,中間隔了一條「壠仔」。草埤歷史很久了,就他所知,這個埤日本時代之前就有了,是私有地,從日治時期設地籍之後就一直都是劉姓家族在經營,算是劉家的公產,現在是他的外姪子在養魚。



圖6、受訪的當地居民許慶柱先生,2015/03/30,陳秋伶攝


  草埤是原本是灌溉在用的,也有養魚,目前養的是吳郭魚、長腳蝦(泰國蝦)。這個埤的水呈現混濁,帶點紅色(紅仙、紅銹),是周遭土質的關係(富有鐵質)。小時候他和鄰居都會來這裡游泳,水色都紅紅的,浮在水面會有一層「水仙」,像煮東西浮在上面的泡沫雜質,不知道那是什麼。


  (看現場)這裡有一條「壠仔」,就是兩邊高中間低的低窪地(丘陵地形會出現),但可以耕作,旁邊高的地方就叫「平地」(台語叫「平洋」)。這條壠仔的北邊叫「上草埤」,南邊叫「下草埤」。東邊的丘陵地上有長樹的地方就是以前的保安林地。臺灣(南部)的地理就是從這裡開始,保安林以東是山區,以西是平原,保安林是日本時代命名的。這裡居高臨下,所以從興達港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這座山(草埤東邊的保安林丘陵地)。他的雞寮(老家)背後的山叫作「虎頭山」,內潭埤那邊是北邊的「獅山」,到國道三的(關廟)休息站那邊就是「手網山」(從北而南:獅山→手網山→虎頭山)。二次大戰時,日本兵都有駐守在這(保安林一帶),因為地勢居高臨下,可以看到高雄港、路竹、岡山、阿蓮、茄萣等等,騎兵隊就駐紮在這座山,那時關廟日本兵很多!小時候早上都來草埤游泳,就會看到日本兵也在這個埤游泳,連很冷的冬天也得跳下去游,算是訓練。


  溪水在早期都沒辦法大量使用,因為山有坡度,流下去的水難送到高處使用,後來有發電機、幫浦等機械,才能抽溪水灌溉。沒有機械的時代,只能利用地勢,找一個平緩地攔水,讓水高起來,進入引水溝渠才能使用,像歸仁關廟交界的許縣溪就有做這樣的設施(攔河堰,後續會介紹)。關廟這裡因為地勢高,沒有水源,必須要做埤儲水,否則沒水可用。水由山往下流,在低的地方圍起來就可將水儲存起來。山腳下的低地,可以耕作的叫作「壠」,不能耕作讓水流過的叫作「溝」,一座高高的水窪叫作「堀」。


  如果周圍有山丘集水的埤比較不用擔心沒有水,如果是靠儲存雨水的埤仔就會常常沒有水,草埤旁邊有山,所以不用擔心沒有水可用。水如果太多,埤仔下面有做出水口,叫作「水ㄘㄨㄚ(台語,不知字如何寫),可以控制水位,水泥做的,打開就可以洩水。上方做一個天井,如果滿出來就從天井流出去,像水庫也有這種天井的設施(水利單位稱為「豎井」),草埤是直接埋暗管接「水ㄘㄨㄚ」,水太多直接打開「水ㄘㄨㄚ」讓水流出去即可。


  翻鄉志給許慶柱先生看草埤的資料,他看到書中寫到:「草埤因為會『吐紅水』又被稱為『紅仙埤』…」。這段文字他認為是錯誤的。他說,「紅仙埤」是另外一個埤,和草埤無關,現在已經填平蓋屋。許先生帶我到以前紅仙埤的所在地(圖7),許多年前被一位外省老兵退休後買下蓋屋,開了一間雜貨店維生(圖8)。



圖7、已消失的紅仙埤,現為菜園,左為許慶柱,右為現在屋主,2015/03/30,陳秋伶攝



圖8、現在屋主就在紅仙埤原址蓋屋經營雜貨店,2015/03/30,陳秋伶攝


  到了現場,許慶柱說,紅仙埤與草埤是不同的埤,已經填平了。差不多20年前填平的,地只有一分多而已,不大。這個水池位於山腳下,下大雨時水會從山上沖刷泥土下到紅仙埤,慢慢就淤積了,不是人刻意去填平的,是被雨水帶下來的土填平的,後來被一個外省老兵買去蓋房子,紅仙埤成了他自家的菜園。會被稱「紅仙埤」是因為山上沖刷下來的土帶有紅色(鐵質),所以埤水也就帶有紅色,當地人就叫它「紅仙」(台語)。


  以前這裡的人多是種稻,灌溉用的水都是靠儲存雨水,所以才會有這麼多埤,後來種稻的人少了,有些埤也就沒有作用了,被山上的土填平了也就不再整理(挖底泥),變成農地種竹筍、鳳梨或青菜。至於山上下來的水,後來政府蓋水溝,水就流到水溝裡,流到山下去。屋主補充說,以前下大雨,還會有摩托車被雨水沖下來,沖到家裡面來。


  另外,許先生又指出鄉志寫著「草埤的一部份,就是民間傳說的『龍公埤』」也是錯誤的。正好也請教他是否知道附近有「叛產」?他說,在他的雞寮西邊那塊地就是「叛產仔」,以前日本時代那邊有種洛神花和甘蔗,現在都沒有了,改成農地,變私有地了,以前有公地放領後就變私有地了。再往西過去是「五十區」…等,這些都是當地小地方的地名。為何叫「叛產仔」?他也不知道,只知道大家都這麼叫它。在「叛產仔」(雞寮隔著19甲道路的西邊)旁邊有一個「龍公埤」,跟陳靈光有關係,他認為跟草埤一點關係也沒有(待更多的研究)。以前那邊有一個埤的形狀,現在都沒了,而且二高蓋在那,都填平看不見了。龍公埤的位置,就在二高下面,溪經過的地方(圖9)。



圖9、關廟區布袋里2015年所做的埤塘調查相關位置圖


   筆者並非在地人,跑田野調查所參考的資料以鄉志為主,所幸因內潭埤的住戶郭容華先生的介紹,找到布袋里在地土生土長的許慶柱先生。他曾在關廟鄉公所服務至退休,小時候也經歷過日治時期,對於當地的地名與環境變遷瞭若指掌。有了他的帶路與詳細說明,留下了勘誤的紀錄,在此由衷感謝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