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9日 星期二

臺南水故事15 關廟區─大潭埤(一)明鄭時期開闢的老埤塘與居民的生活記憶

 (撰文:陳秋伶)

 

  「大潭埤」(圖1)過去稱為「弼衣潭」,關係著關廟區早期人口最集中的關廟街仔附近一帶的聚落發展。大潭埤是關廟區面積最大的埤塘,根據歐永定前村長口述,大約有22甲(官方資料為18.23公頃)。弼衣潭根據文獻記載建於明鄭時期,周圍為淺山丘陵地,有利於集水,因此水量豐沛,有利灌溉農作。在清朝時期又開設大潭圳,引大潭埤的水,流經花園、埔仔、田中央、隙仔口、土井仔與林仔邊等地的農田,餘水注入「隙仔口埤」,再流入二甲溪(二仁溪上游支流)。

 

1、始建於明鄭時期的大潭埤,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依山傍水,風光明媚,陳秋伶攝。


 

  大潭埤與周邊圳溝等水利建設,灌溉著周邊超過46公頃的稻田,目前由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管轄(隙仔口有位80幾歲的老先生說很早以前大潭埤與大潭圳灌溉的田有300甲之多)。潭面風光明媚,周遭稻波片片,農人辛勤在田間耕作的景象,使得「香洋春褥」在清朝曾列為邑治八景之一。戰後國民政府在潭邊設置軍人公墓,許多孤魂野鬼的傳說使得本地人不太敢靠近或逗留。自從民國88年軍人公墓遷移後,營造環潭步道等設施,景觀與交通獲得改善,適合休閒散步,改稱為「大潭埤旺萊公園」(圖2)。

 


2、過去是軍人公墓,後來遷葬改建成符合關廟特色農產品形象的「旺萊公園」,此為公園入口意象。


 

  1934年生的歐永定村長(圖3)說,

  “住這裡的人都不太喜歡去大潭埤玩、拍照,也不太喜歡晚上去大潭埤,因為以前有軍人公墓,結婚也不會去那邊拍照,會拍到墳墓,不好。那埤有「鬼」!死過很多人,都會有人去那跳潭自殺。也有不務正業的醉漢會去,聽說曾有一個人喝了酒晚上到潭邊,看到有鬼在水面上走…,所以我們都不喜歡去那裡。”

  “大潭埤周圍的山地都是私人地,背山面水在風水上是「大吉」,來這裡買地造墳墓的都是府城那邊的人,以前沒有是因為這裡人口很少,不會去埋在山裡,我們這裡的人都是埋在關廟國中那邊的公墓。現在禁止亂葬,所以也不能在大潭埤周邊土葬了。”

 

3、松腳里的老里長歐永定先生,2015/04/30,陳秋伶攝。


 

  歐里長曾經讀過日本書,但讀到小學三年級就光復了,之後因家境不好就沒再繼續唸,所以他不會說國語,也不識字。日本時代是強迫要唸小學的,去學校學不會,先生(老師)就一直打。他覺得日本人對百姓很不好,很兇!耕作的稻子要交出去給日本人,因為土地是政府的,耕作的收穫就要交給政府,如果田地是自己的,就可以留下來。耕作政府的地,稻子交出去,自己只能留一點點。

 


4、大潭埤旁建有「吳家宗祠」,後代子孫保留開台祖先的墓,飲水思源,陳秋伶攝。

 


  大潭埤邊建有「吳家宗祠」(圖4),紀念著300年前吳姓祖先到此開闢弼衣潭的歷史。現在比較有名的是潭後的千佛山,常常到宗祠服務的吳家子孫吳玉芬說:

  “後方的千佛山(圖56)本來叫「菩提寺」,差不多50年前就有了,早期是土角厝,小時候還會去那走走,然後佛寺慢慢發展成現在的規模。老住持「白雲」跟佛光山的「星雲」是同門師兄弟,已經在民100年往生了,聽說有人想把千佛山跟佛光山合併。這不是當地人的信仰,都是外地人才會去那,大部份當地人的信仰是山西宮的關帝爺。千佛山平常沒什麼人去,只有辦法會和清明節時才會出現很多人。”

 


5、大潭埤後方的千佛山寺廟,陳秋伶攝。

 


6、從千佛山可由高往低一覽大潭埤的風光,但埤的四周圍有許多墳墓,陳秋伶攝。

 


  大潭埤的水沿著圳溝流向周邊的田園(圖7),地勢上從東往西逐漸由高變低,因此水是順地形而下,餘水流到隙仔口埤(後續會介紹)。流入隙仔口埤的水蓄積在埤中,只有溢流或涸埤時才會流入二甲溪。後來隙仔口埤被填平後改做暗管埋在地下,從此大潭埤與大潭圳的餘水就直接排入二甲溪(圖8)。

 


7、大潭埤與大潭圳的水路推測圖,底圖引自Google地圖。

 


8、二仁溪上游支流的二甲溪,陳秋伶攝。

 


  歐里長與其它受訪者都提到過去大潭埤「涸埤」(台語唸起來音似「柯P」)的有趣記憶。大潭埤的水除了用來灌溉周邊的稻田之外,也是過去還沒有自來水以前附近居民主要的日常用水來源。歐永定老里長說,以前大潭埤的水都是用在灌溉,埤水沒有用在食用,吃的還是井水,居民都要去古井擔水。

 

  「那時這一帶的人都去大潭埤洗衣服,每天一大早整個村莊的婦女們就帶著洗衣板和衣服去埤岸邊蹲著洗衣服,整山都是人!」歐里長回想當時,在同一時間可以看到上百個婦女蹲在埤岸邊洗衣,那種熱鬧的景象真令人難忘(圖910)。很久以前也有人在大潭埤挖土起來做土角磚,那些土很黏,把土挖起填入木頭的模型,就變成磚的形狀,長一尺二(約36公分),乾了再拿出來,用來蓋土角厝。

 


9、歐永定老里長提到過去沒自來水時村莊婦女都來大潭埤邊吳氏宗祠前的岸邊洗衣服,堤岸還在,但畫面只能靠想像,陳秋伶攝。

 

10、埤邊洗衣的畫面只能靠老照片想像,(1920)。圖片出處:作者不詳(年代不詳)。[河邊洗衣(B4_PH044_003)]。《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e/47/b9.html2023/12/19瀏覽)。

 


  「什麼是涸埤?」我問,歐里長說是為了抓埤裡的魚,把埤水放乾。以前有人在埤裡養魚,買魚栽(魚苗)來放養,養大了就抓起來賣,用車載到台北賣。土地是吳家的,但水權是水利會的。以前這裡都種水稻、甘蔗,差不多這十幾年才改種鳳梨、竹筍。

 

  里長笑說他十幾歲時,大潭埤涸埤時會去埤裡抓魚。養魚的人當然不會讓附近的居民抓,他們就把土抹在臉上和身上,故意要讓人認不出來,混進去假裝成工人偷抓魚回來,都抓到鯽仔、蝦仔、皇帝魚…等等,大小隻都抓回來吃,因為以前的經濟不好,有得吃就很不錯了。

 

  過去大潭埤中曾有座「綠波橋」,連接潭中的小路,他說那是光復後才蓋的。在有綠波橋之前,這裡的人要到後面的山上種田,都是沿著埤邊的「澳仔後」(現在埤邊有蓋販厝的地方,圖11)繞一大圈走過去。歐里長以前在那邊的山上有種竹筍,萬一下大雨導致埤裡水位過高,他就從東勢那邊比較高的地方走回來。


  最後我問里長:「住在埤塘邊覺得如何?」他認為大潭埤附近很適合居住,因為有水,所以夏天氣溫不會覺得太熱,冬天不會太冷,而且沒有空氣污染,環境很好。



11、大潭埤靠東勢里的地勢較高,過去要到埤後的山上種田是繞著這條堤岸走(黃色箭頭),後來從埤中間造一條土岸及綠波橋後,節省不少路程,陳秋伶攝。

 


  常常到宗祠服務的吳家子孫吳玉芬(圖12)小時候曾看過大潭埤「涸埤」,抓到的魚大部份是吳郭魚,也有土虱,尤其蝦子很多。在吳氏宗祠旁泡茶聊天的附近居民們則補充說,還有鰻魚、鱉、鱔魚、鮕呆、龜、河蚌、田螺…等等很多種,曾看過有人在涵管那邊抓到一條很大的黑耳鰻,像蛇一樣粗(用手比差不多直徑78公分)。另一位居民也提起,以前農業社會家家戶戶都會養牛,小孩子就負責每天要去大潭埤邊放牛吃草。

 

12、常來宗祠當義工服務的吳玉芬,很熱心分享她記憶中的大潭埤,2015/03/19,陳秋伶攝。

 


  吳玉芬說,小時候會來這玩耍、游泳,也有小孩在埤裡溺水死掉,差不多34年就會發生一次,也有人不明原因跌落埤裡或跳埤自殺,長期以來累積了許多意外事件。在民國102年吳家曾辦祭典請來山西宮的關帝爺,用船綁水燈繞行整個埤,以收服孤魂野鬼。繞行完還辦活動,讓參加者人手捧一盞燈祈福,也搭舞台請歌星來唱歌表演。

 

  她回想起小時候如果下大雨,埤水會上漲,附近會淹水。在吳氏宗祠旁有個水門(圖13),是在放水用的,很久以前就有了,如果埤水太多,怕崩埤,就會有人打開水門把水放出去,流到下面一個淺淺的水塘(可能是水沖堀、瀨堀),然後再流到水溝排出去。另一邊也有一個水門是在放水的,還有溢洪道,就在以前的「美國厝」那裡。

 


13、吳氏宗祠旁的水門,看似許久未用了,陳秋伶攝。

 


  接著吳玉芬說起了許多關廟人都知道的「美國厝」(圖14紅色箭頭標示舊址)。她印象很深刻的是,小時候「美國厝」有美國人醫生在幫人看病、給藥,這裡的人都喜歡到那裡看病,總覺得外國的藥比較有效。後來美國厝荒廢了,原因不明,房子拆除改蓋新的房子,就是現在看到的樣子,距今已經超過40年了。

 


14、很多年紀在40歲以上的關廟人知道過去在大潭埤旁有一間「美國厝」,但早已拆除,改建成私人別墅,陳秋伶攝。

 


  當時吳玉芬還很小,對於埤邊的「美國厝」,記憶僅止於此。為了瞭解更多關於「美國厝」的資訊,幾天後我再訪大潭埤,吳玉芬帶著我到「美國厝」拆除後改建的別墅,想找尋是否還有過去「美國厝」的蛛絲馬跡。站在別墅門口,一位男子走了過來,我們請教他關於「美國厝」的事情,便聊了起來。聊了什麼?下篇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