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 星期三

臺南水故事12 二仁溪中下游─「土岸」截溪引水(灣裡、中洲)

 (撰文:陳秋伶)


  在上上篇蘇萬億老先生有提到,在鑿井之前,園仔的灌溉水源除了挖水堀仔儲水之外,就是引二層行溪(二仁溪,圖1)的水來用。但二層行溪水會感潮,必須引上游下來的淡水,阻隔下游上來的鹹水,於是人們就做「土岸」,將溪水攔截下來,然後挖圳溝將水引到園仔使用。

 

1、昔稱二層行溪的「二仁溪」,照片中的水泥橋是日治時期建造的二層行橋,2014/6/30,陳秋伶攝。

 


  什麼是「土岸(thôo-huānn)」?又是怎麼打造的?

 

  蘇萬億老先生的兒子蘇水龍補充說明,「土岸」就是以前的「攔河堰」,是一種簡易式土牆。每年做一次,橫跨整條溪,將上游下來的淡水阻攔下來,然後引進田園灌溉。土岸只能在枯水期做,等到雨季來,溪水多又強時,就讓土岸自然被溪水沖垮,隔年要用水時再重新做。豐水期則不需做土岸,因為園仔土壤本身有吸收雨水,水堀仔也儲有雨水可用,不須大費周章引用溪水;另一原因是豐水期溪水多,流速快且強,土岸無法施作且抵擋不住溪水,會被沖垮。

 

  以前二仁溪到處都有做土岸,為了灌溉農作及日常用水,一個村接著一個村莊,層層往下游做。要做土岸是村莊的大事,村民都會來幫忙,然後引進的溪水大家一起使用。土岸差不多要做一個月,人手多的話會比較快,做好後差不多可使用八個月。

 

  「土岸」的作法,是將竹子剖開,敲打成片狀,稱為「竹爿仔」或「篾爿仔」(爿,唸pîng,被切開後呈片狀的部分)(圖2),用來作為牆的外壁,土與水之間的阻隔。先將用竹竿以八字形(上窄下寬)的方式,一對一對固定在河床上,然後將先接好、長長的竹爿仔插入竹竿,竹爿仔之間放入黏土(圖3),二仁溪上游下來的通常就是黏土,直接取河岸邊的土即可。兩片竹爿仔之間還得用繩子綁在竹竿上固定住,避免竹爿仔填土後會撐開。

 


2、在四草工作時曾看間協會的大哥們打造擋土牆,就是用「竹爿仔」或稱「篾爿仔」來做外壁,這是古早式的作法,2003/11/14,陳秋伶攝。

 


3、呈圖2用「竹爿仔」打造擋土牆完工的樣子,宛如蘇水龍形容的「土岸」縮小版,2003/11/14,陳秋伶攝。


 

  由於二仁溪的河床深,水位低,所以土岸得做得蠻高的,才能把水攔截下來。上游的水持續下來,只要超過土岸的高度就會溢流過去,水繼續往下游流,再下面的村莊如果也要引用溪水,就再做一條土岸,以此類推。土岸將水攔截下來後,再挖溝渠引水進村莊灌溉農用及日常使用(圖45)。

 


4、試圖尋找「土岸」的老照片,這張可能很接近,此為日治時期高屏溪的臨時攔河堰。引自王萬邦,《臺灣古圳道》(臺北:遠足文化出版,2003),頁140

 


5、在網路上找到另一張老照片,也是類似作法的簡易攔河堰,照片引自周克任的臉書,209/8/11【開埤作圳】,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sukuze

 

 

  做土岸的主要目的,除了攔截溪水,還要阻隔因潮汐從下游上來的鹹水,因此土岸的高度要做到「擋得住下游往上感潮的鹹水」才行。蘇水龍的印象中,土岸在最下游地區可到大甲、文賢社區(圖6)。有些村莊有做土岸但不一定有挖溝渠,像大甲和二行社區,只是將水攔截下來讓水位往上擠高,然後村民來這擔水回去村裡的公堀存放,大家一起使用。以前村莊都會有公堀,有些自己會出泉,有些不會自己出泉,就得靠村民去溪邊擔水回來存放。

 


6、大甲、文賢社區段的二仁溪,遙想過去村民每年造土岸攔截溪水使用,深感過去的水資源真的得來不易,2014/6/30,陳秋伶攝。

 


  土岸差不多在民57-58年有自來水後就沒有再做了。以前的村莊居民比較有凝聚力,也不得不如此,因為有治安的考量,與一些勞務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手,以前人口少,要做事就需要大家一起來幫忙出力、分工。

 

  在仁湖橋(圖7)接受訪談的中洲人羅蘇舍女士說,以前二仁溪都有人用人力擔土去做土岸,但這裡的土岸沒有用竹子,是「直接用土做」。抓「草皮(pue̍h)」,用「魚鱗疊(tha̍h)」的方式,一層一層疊上去。草皮(pue̍h)就是草籐仔那種,人家就弄成一塊一塊的去抓(捏)成護岸。那時有人從中洲到太爺做一整條的護岸,引水進去園仔灌溉。


7、仁湖橋現況,過去也曾有人用土造攔河堰,2013/11/10,陳秋伶攝。

 


  我問:「什麼是草籐仔?」,羅女士帶我去看…,原來是常見的野草─「狗牙根」(圖8)(註1)!由於二仁溪上游沖刷下來的土質多為黏土,狗牙根是匍匐生長且根莖十分有韌性,不容易斷,會把土緊緊抓住。把長有狗牙根的土,連同植物帶根一起挖起來,切成一塊一塊的(圖9),因為這裡有很多狗牙根,就地取材,鏟成一塊塊就類似「土磚」的樣子,再運到溪邊以人力一塊一塊、一層一層交疊(魚鱗疊)形成土岸,不用任何支架,做到差不多一個人高即可。一年做一次,雨水多時就讓它自然沖走,溪水少時再重做。

 


8、俗稱草藤仔或鐵線草的「狗牙根」,匍匐生長,抓地力強,陳秋伶攝。

 


9、羅蘇舍女士指著遍地生長的狗牙根,用手比劃說:「就是像這樣把這一整片有草的土挖起來,切成一塊一塊的土磚去造土岸」,陳秋伶攝。

 


  沒想到「土岸」的做法,二仁溪中游與下游就不同,真是佩服先人的智慧!蘇水龍大哥所描述用竹爿仔造土岸的方式,在其它田野調查計畫找文獻資料時,看到荷治時期荷蘭人用竹製「簣子」來截溪流造草埤的圖示時感覺很類似(圖10),不知是否跟當時荷人大量招募漢人來台開墾,從二仁溪開始往上游開墾有關聯?如果是,這樣的截溪引水的工法原理延用到二十世紀,經歷了四百年,也算是很厲害,而且很環保(只用竹子、土、野草等就地取得的天然素材)!可惜因為土木建築等工法改變及社會變遷,這樣的引水工法不合時宜,至今已經消失半世紀了。



 10、荷治時期的水利工程「草埤」或稱「草土堰」、「荷蘭堰」。


  

《備註》1. 狗牙根http://kplant.biodiv.tw/%E7%8B%97%E7%89%99%E6%A0%B9/%E7%8B%97%E7%89%99%E6%A0%B9.htm

 

------------------------------------------------------------------